刘仙洲(1890-01—1975-10)

刘仙洲,原名鹤,又名振华,字仙舟,河北完县人。工程教育家和机械工程学家。

1907年人保定崇实中学,1908年春加人同盟会,同年秋转人保定育德中学。他在同盟会河北支部领导下,从事印发宣传革命材料,参与组建外围组织“实行会”(后改为“共和会”),并被推选为干事长。武昌起义后,参加燕晋独立、蠡县准备举行暴动和山西太原倒袁运动。为阻止袁世凯派兵南下,他奉命炸毁京汉铁路唐河大桥,只身将两枚自制炸弹绑在桥墩钢架上,但爆炸威力不足未能炸坏。1913年人北京大学预科。1914年 8月考取河北省公费生入香港大学机械工程学系,1918年毕业,获“头等荣誉”毕业证书和工程科学学士学位。1918年执教于保定育德中学附设留法勤工俭学高等工艺预备班。1921年任保定河北大学物理教员。1924年8月出任天津北洋大学校长,时年34岁,他大胆改革,调整系科设置,增设机械系、电机系,提倡用汉语讲课,聘请茅以升、石志仁、侯德榜、张合英等著名学者来校执教以代替逐渐离去的外籍教师。他带头少拿薪金(4年少拿5000余元),与教职员工同甘共苦,对我国教育民族化和学术独立起了推动作用。1928年9月辞去北洋大学校长,先后执教于沈阳东北大学和唐山交通大学工学院。1932年8月应聘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教授,以后40多年,一直在清华大学(抗战时期迁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为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其间1948年3月赴美考察研究农业机械一年多。解放后,历任京津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1952年6月)、清华大学副校长(1952年11月)、第一副校长(1957年1月),还兼任过华北农业建设委员会委员(1949年5月)、华北农业机械总厂顾问(1949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1950年4月)、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1953年1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1951年)和副理事长(1954年)、第一至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至1975年10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常务委员兼机械组组长(1955年6月)。

1955年11月7日,他在清华大学加人中国共产党,是解放初期我国著名学者、专家中较早人党的,在全国知识界引起很大反响。

他是我国著名工程教育家。执教五十多年,诲人不倦,严谨治学,培养了几代工程技术人员,桃李满天下。其主要工程教育思想,是他1920年11月提出的“工读协作制”,即学校附设实习工厂或者工厂附设补习学校,学生在学校求学理,在工厂求实验,把学校和工厂合成一气,把学生和工人备于一身,经济而有效地造就出学理与实验兼优的工程人才。曾拟定“我国工程教育应酌采工读协作制意见书”、“北洋大学附设工读协作制机械工程学门意见书”。1952年后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和第一副校长近十四年间,不知疲倦地工作,卓有成效地协助校长蒋南翔领导学校取得了较大成就。他参与学校重要决策,积极贯彻加强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方针、措施,倡导又红又专和严谨学风,敢于直言纠正过头现象,联系和团结一大批老教授,成为清华的稳定因素,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8年他热烈拥护党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同年4月在《人民教育》上发表《高等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几种办法》一文,提出了七种方式,其中一种就是根据“工读协作制”的原则和方法,成立工读班。他积极赞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主张生产劳动不宜过多,他说:“学校总归还是学校,应该以教学为主。”他不赞成1958年的大跃进和全民大炼钢铁,反对当时许多过头做法,向党组织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解放前他在我国较早自编中文工科大学教科书,为推动祖国教育的民族化而奋斗。自1918年至1948年的30年中,他先后编写了 15种大学、中专教科书,如《机械学》、《蒸气机》、《内燃机》、《机械原理》、《热工学》等,为创立和发展我国的机械工程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既是一位著名的工程教育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机械工程科学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不知疲倦地“读书、教书、写书”,撰写与出版各种书籍二十种,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共三百余万字。他在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的研究工作中取得卓越成就,尤其引人注目,是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从事这项研究工作四十余年,已出版《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科学出版社1962年)、《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科学出版社1963年)等科学专著3部,发表论文十余篇,共七十余万字。1970年在他80岁生日那天,他工工整整地写了一份“我今后的工作计划”,并拟定出《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二编)共10章的写作提纲。

1975年10月16日,因患胰腺癌医治无效逝世。临终前在仅靠输液维持生命时,仍用放大镜一字字地阅读文献,用颤抖的手一字字地修改文章,直到最后再也提不动笔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