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前鼎(1902 –1962 )

庄前鼎,字开一,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机械工程学家。

1924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大学(今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科,曾任交通部技术员,交通大学助教。

1925年考取清华学校公费赴美留学。

1926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2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硕士学位。毕业后在该校任助理研究员,曾在美国的化工厂和发电厂任工程师,考察国美国的多家电厂。

1932年回国后,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机械工程学系主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航空工程学系主任、航空研究所所长。建国后,历任动力机械系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机械工程学报》总编辑;北京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三十年代初,他领导创建了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从系馆基本建设到制定教学计划,从聘请教师,到亲自授课,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1934年机械工程学系初具规模,机械工程馆具有了相当完善的热工试验室,内装有各种热机及成套发电设备;航空馆内设有航空试验风洞;另有金、木、锻、铸实习工场。在教师配备方面,先后聘请到知名教授刘仙洲、李辑祥、王士倬、汪一彪、冯桂莲等,还聘请美国航空专家华敦德博士任航空工程讲座教授。他先后讲授过“热力工程”、“原动力厂设计”、“兵器学”等课程。他治学严谨,为人谦和,在他的领导下,全系教师团结合作,严格要求学生,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

1936年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他任副所长,他领导和设计了位于南昌,当时远东最大的一个15英尺口径的航空试验风洞的建立。1938年他先后任西南联大机械工程学系主任、航空工程学系主任,同时任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所长。1939年清华航空研究所迁昆明,他领导研究所克服人力、物力、财力种种困难,在昆明建立了5英尺口径回气式航空试验风洞,配备了各种测量仪器和仪表,开展了航空动力学、机翼模拟试验、机型性能试验、飞机结构材料研究以及高空气象测定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充实了航空系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历届毕业生成为国家航空事业及高校的业务骨干。他著有《国立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工作报告(1937年至1945年)》,总结了这段时间的工作。

1946年,他随清华大学返回原校址,任机械工程学系教授,投入到机械工程学系的恢复工作。1948年赴美学术研究一年,其间,他从我国以大米为主食,大豆为重要农产品出发,研究改进大米、大豆的加工,以保持大米的营养成分,提高大豆的营养价值,用英文写成《健康米》一文。

1949年他回到清华,任机械工程学系主任。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主任。他和系里的教师一道,为培养新一代动力机械人才,加紧编译教材,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1956年开始,研究中国煤的分类方法,创造性地提出燃料特性系数,作为衡量动力资源可燃矿产的质量指标,所撰写的论文《煤的特性的揭露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和《燃料特性系数 [β=2.35(H-O/8)/C] 在动力资源的可燃矿产领域中的作用及其应用》,是中国燃料分类方面的一大突破,他到苏联、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参观考察时所作的学术报告,引起国内外重视和好评。在清华大学第五次科学讨论会上的报告:“动力资源可燃矿产(包括煤炭、石油、页岩及沥青等)的特性研究”,受到与会人士的重视。他还著有《应用空气动力学》、《兵器学》、《煤的分类法》等书。

庄前鼎教授三十年来先后从事过机械、化工、航空、兵器、食品工业等方面的研究,写有多篇论文和专著、译著。他的治学过程,反映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青年时代的庄前鼎教授,叹中国之积弱,欲办实业以振兴中国,攻读机械、化工;“九一八”事变后,看到日寇步步进逼,就积极度开展航空工程和兵器方面的研究工作。1948专心研究大米营养问题,并倡议改良米加工方法,以有益于人民的健康。建国后,在建设院系调整后的动力机械系发展和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三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机械工程方面的专家和人才,桃李满天下。庄前鼎教授对后辈教师不遗余力的培养。把参加学术会议、技术咨询工作的机会尽量留给年青教师,使他们更快的成长。他的一生是爱国奋斗的一生,他用他的人生实践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