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感恩行之吕崇德老师

2017年9月13日,下午两点二十分,太阳是照常地高悬,阳光灿烂但不炎热。

半小时后,我们扣开了了吕老的门。洁白的衬衫,满头的华发,精神矍铄是我们对吕老的第一印象。进门,吕老和他的夫人金老师满脸洋溢着笑容,他们像欢迎许久未见的学生一样招呼我们进屋。看到随行人员手里的水果,吕老突然严肃起来,“这是公家给的还是你们自己买的?”那位同学怔住了,在他有限的记忆力,是第一次被问这样的问题,赶紧说,“是学院里给您买的水果”。吕老放松了下来,招呼我们进去坐。

吕老的住所南北通透,采光与通风都很好,房间宽敞,他与爱人收拾得井然有序。吕老师像一位客人双腿并拢端坐在沙发上,笑呵呵地。我们坐在他旁边的沙发上,徜徉在他的气质中。沙发扶手上,堆着一堆的报纸,报纸褶皱参差不齐,阳台上的摇椅,在阳光下发亮。

吕崇德老师与志愿者们进行交谈

我们问了一些问题,譬如,身体如何,最近还常去热测所里看看吗,对所里还有什么意见和想法吗。吕老很腼腆地回答着,却只是寥寥几句。他说,他已经老了退休了,如今是年轻人的世界了,他不了解,也提不出什么意见了。可当我们聊到,热测所的建立这个问题的时候,吕老突然来了兴致,仿佛万千思绪突涌心头,有很多话要对我们说。

那是十年动荡之后的拨乱反正时期,国家的工业各方面都百废待兴。清华大学的热能系中控制与测量方向重新调整到自动化系,系里从中留下了两个人,吕老就是其中的一个。与此同时,他还是北门电厂的副厂长,厂里引进了很多外国的先进设备,但是在使用中发现一个问题,设备之间配合的不好,操作不顺,电厂效率低下。当时的电力部门组织了一些技术人员进行理论上的培训。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吕老为了更好地理解,在电厂里做起了实验。并且萌生了要建立一套中国人自己的电厂控制系统的想法。他将这个想法写成报告提交给了电力部门,并且获得了批准和资助。从那儿以后,便是漫长的八年时光。

从1976年到1985年,从吕老的口中提出是轻松的,但是这八年中遇到的艰辛困难挫折和委屈,也许只有吕老自己能说得清。或许他也说不清了,因为成功做出中国第一套实验条件下的电厂控制系统带来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足以平复任何的隐忍。之后,至1989年,历时四年,吕老又带领着团队将实验室里的控制系统实现在了工程中的电厂里。进行系统建模和仿真需要计算机,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计算机在中国还没兴起,而且国外不对中国出售计算机,当时清华本校有老师已经设计出来了一台小型打孔式计算机,虽然内存只有16K,但是聊胜于无,他们硬是拿着小米加步枪,一步步地解放了全国的电厂!

吕崇德,1934年生,山东青岛人,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动力系,是中国火电机组仿真系统的主要开拓者。他主持完成了中国第一套和相继各种型式的电厂仿真系统,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有此技术的先进国家;1985年吕老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得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2年被美国计算机仿真学会吸收为国际会员。

这些简历写出来是冰冷的高高在上的,但是只有当你坐在他的对面,聊起当初为祖国献身付出时的“脑门一热”,听他讲起这漫长的过程中的艰苦,感受他笑看人生的气质,你才会感觉那些奖项和称号的背后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这种文化体现的是人类对于那些奉献自我功利千秋的人的铭记。他们总说,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不过都是坚持到了最后。

一位退休的老先生,离开他奋斗终身的岗位之后,躺在摇椅上看着报纸,报纸里或许会提到自己,或许不会,但是自己曾经的岁月像是烙印一样烙在人类的知识长廊里。历经千代万世,总会有人说起,那个领导建立了中国电厂第一套仿真控制系统的人的名字。

那个人,就是吕崇德。

(供稿:张芮铭,李会,朱莎弘 编辑:董佳丽 核发:史翊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