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不忘,薪火相传—— 能动系研究生拜访吕崇德老师

筚路蓝缕创业艰,赤子之心能动情

2018年9月10日,恰逢我国第三十四教师节,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能动系研团志愿部组织李冉、刘家岑和王怡戈同学前往吕崇德教授家中,为老教授送去节日的祝福。

一进门,吕教授及夫人金教授就亲切地招待我们。两位老人虽已年过古稀,头发花白,但敏锐的思维和清晰的逻辑完全不输年轻人。虽然在预约采访的电话中吕老一再强调自己已退休二十余年,对目前的情况已然不了解,但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我们发现吕老不光对能动系的历史如数家珍,更对系里的现状十分熟稔,处处透露出对能动系发展状况的关注与支持。

另外,吕老的爱人金教授也是当年能动系的学生,两位老师曾同在能动系教研组,后来顺应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金老在自动化系任教,而吕老继续留在能动系,在1980年到1992年间担任能动系教研室主任的职务。吕老十分关心我们的招生情况。在我们向他简要介绍了保研制度和直博制度后,他表示在他上学的时候只有统考这一条路,如今的招生方式更多样化。他还说在他那时外校同学要来清华读研究生的比例少,如今比例提升将给外校有能力的同学提供更多机会。在了解到三位志愿者本科都来自外校时,金老热切地询问了她们各自学校的近况。对于从外校考入清华的同学,金老抱以殷切的希望,她强调氛围和环境略有差异并无大碍,从心态上保持平稳、行动上敢于尝试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吕老在1985年凭借着电站仿真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得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2年被美国计算机仿真学会吸收为国际会员。回忆起创立仿真系统的过程,吕老师依旧难以忘怀。从1975年开始,国内电厂迅速发展,中间又正值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电厂需要大批量的专业人员,新进厂的员工需要培训,而一套电厂的仿真系统能大大提高培养专业人员的效率,因此吕教授萌生了建立一套中国人自己的电厂仿真系统的想法。然而在当时国内计算机水平以及国际形势的双重压力下,想要建立完整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将会面临数学建模的软件限制以及计算机计算水平的硬件限制。吕老向欧洲有关部门申请计算机,谁料受制于人,于是他使用清华自主研制的极低内存的计算机,开始了电站仿真系统的探索道路。

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吕老不懈坚持,创建了我国首台电厂计算机仿真系统。事实证明这套仿真系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在百余个电厂中起到重要作用,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电力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因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一项国际大奖,这在亚洲都是绝无仅有的。吕老还指出,改革开放给电站仿真带来了机遇。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一座座电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使仿真系统更具广阔的应用潜力。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促使电站仿真技术不断优化完善,算法日益走向成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吕老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个前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在今天依旧激励着青年学生不懈奋进,砥砺前行。

两位老人都不止一次地表达了对我们的“羡慕”之情。吕老羡慕我们的求学条件。吕老在回忆自己在园子的求学岁月时,我们第一次知道,原来如今宽阔平坦的学堂路曾架设着京张铁路,上课时二校门对面的一口大钟能响彻整个校园,全校师生每天吃着同一道菜式。面对这些变化,这位八十四岁的老人感叹非常。岁月改变了园子的容貌,但不变的是清华人执着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金老则更羡慕我们的科研环境。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科研的课题需要学生自主发掘,每天困在图书馆里找课题和真正用于钻研课题各占一半时间。她羡慕当代学生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钻研课题里去,并能将工作和国家重大需求结合起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两位老人兴趣颇多,思维活跃丝毫不输青年人。目前金老正与学生讨论“无人工厂”的建设,并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感到很有兴趣。在交谈过程中,吕老师对于所获得各种奖励以及荣誉称号的豁达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科研工作者始终心系祖国技术进步与发展、不断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力争要为祖国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决心与勇气,也是我们研究生新生最好的榜样,希望我们能够秉承吕教授的教诲,深切体会老教授坚忍不拔的态度,力争成为荷担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供稿:刘家岑、李冉、王怡戈 编辑:谭帅 核发: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