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老人的世纪情怀 --九十高龄的董树屏教授访谈

如果不是事先有所了解,我怎么也想不到坐在面前的这位精神矍烁、声如洪钟的董树屏教授已九十高龄。

董树屏生于1909年10月,1934年在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后到来我校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着清华的几度变迁辗转于北平、长沙和昆明,1948年赴美国留学。当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董先生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继续在我校机械系任教。当时清华的设备条件还很差,董先生凭着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教学实验设备的改进中。后来热能系从机械系分出,董先生又转到了热能系。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董先生怀着深厚的感情。“文化大革命”中,他拼命保存下一些珍贵的学术资料。现在大家都知道董老先生家中有个“小宝库”,需要什么资料时还常常来借。“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北京军区搞炉子改造,但这并没有摧毁他的决心和身体;恢复政策后,董老先生依然乐观、积极地生活着。“保持一颗乐观、积极的心,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什么失败,我总是相信,会有真理主宰的那一天。”这句话道出了董老青春常驻的真正原因。

我们在谈笑中说到蒋南翔校长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从1934年进校任教算起,董树屏教授为祖国工作的时间,可谓大大超过了五十年。“我进清华那年,蒋校长才上大学三年级呢!”他爽朗地一阵大笑,“这么多年了,我一直从事着教学工作。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也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始终坚持着不与社会脱节,向同学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我现在这么大年纪了,去年还学会了用电脑。时代在前进,在21世纪不能不会电脑啊!”听董老先生讲他的经历,讲他在西南联大任教时教学压力大、年年担心着自己的聘书,讲建国后毅然回来报效祖国,讲当初机械系在校内主持的供应系统条件改善,讲“文革”时看到大字报就脱口而出“这是一派胡言”,讲他退休后经常给同学们讲讲爱国主义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听得我心驰神往,啧啧赞叹。董先生坚持过一种有规律的生活,早睡早起,精神旺盛。现在他每天的生活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锻炼,二是学习。他选择一些轻松休闲的方式坚持锻炼,也常看新闻,关注时事。

谈到刚刚过去的国庆50周年大庆,董老先生那份爱国之情溢于言表:“看了阅兵、游行,我真是非常自豪呀!国庆期间我又去天安门广场看了彩车,那么多漂亮的彩车,我来来回回走了四遍,看了个够。记得1948年二战已结束,日本已经投降。当时,我在美国读书,走在街上,还有人问我‘Are you Japanese?’我觉得很愤怒,大声回敬他‘Im Chinese!’以前外国人只知道中国男的长辫子、抽鸦片,女的裹小脚。现在,也让他们看看中国人的志气和水平!”作为曾经亲身体会过那个年代的老人,董老谈起伟大的祖国来,那份真诚的热爱,自然深沉地表达出来。

“我也没想过自己是什么‘跨世纪的老人’啊,只是忽然一想,1999年就要过去了,2000年马上就到了,时间过得真快啊!”听我们谈起世纪之交,董先生颇多感慨,对年轻人充满希望:“你们这些孩子,现在可是赶上好时候喽!现在我校很多专业与社会生产的关系都特别大,很多项目都相当有潜力。但就算是清华的研究,与国外同行相比还有差距,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进步,技术上有难关,投入的资金需要很多,问题很复杂啊。现在清华学生中出国的很多,能出国是好事情,有这个机会和条件,我并不反对出国。问题在于千万不能忘了祖国,学了技术,要随时准备回来为国家强盛尽自己的力量。现在的年轻人这么聪明,不要浪费人才啊!”谈到这里,董老先生愈发动了情。

与董老先生交谈,我们始终被一种浓浓的爱意所包围。这种爱,是对人生的爱,故而他始终乐观从容,积极向上;这种爱,是对祖国的爱,故而他坚守气节,关心社会;这种爱,是对专业的爱,故而他留下了铿锵有力的话语:“注定了这辈子是干能源的,那我就一定坚持下去,下辈子还要干下去。”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美好感情,是一位世纪老人的世纪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