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洪德院士采访记录

1.请蒋老师能先介绍一下您的情况,如您的入学校时间和您所学的专业等。

蒋:我是1959年入清华的。当时我们系叫动力机械系,我进的是燃气轮机专业,我在学校学了六年,大学毕业是65年,后来我留下来念研究生。那时侯研究生还不多,我念研究生到68年才离开学校,所以我是在清华待了9年。

2.您能介绍您当时在热能系时的一些情况吗,比如说学生的培养方式,还有就是当时的教育制度之类的?

蒋:当时的动力系分了四个专业:燃气轮机,热工量测,热工专业和汽车专业。其实当时还有一个,是工程热物理专业,后来到力学系去了。我们当时的学习情况跟你们是不太一样的,一个是学制长,6年,全国最长的;另外就是要求高,当时我们学的内容及深度可能远远超过现在你们本科的程度,当然现在的形势不太一样了,你们现在学制比较短,学的面比较广。当时强调是要攀登科学高峰,清华在那个年代学习的分量,专业课的深度和广度可能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是比较少见的。我们进去以前是5年制,进去之后就改成6年制了,就是说学的量就比你门大得多了,那个时候六年学下来可能比你们现在的硕士生学的东西还要多。但是比较遗憾,我们当时没有学计算机,因为当时计算机还没诞生。

3.蒋老师,您觉得您当时上学时学校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比如说当时的学校建设,院系调整之类的?

蒋:我们当时来的时候,国家的院系调整已经结束了,强调的是规范的正规的大学建设,当时校长是蒋南翔,我们进来的时候经历了一段比较苦的时间就是三年自然灾害,但三年自然灾害并没影响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学习劲头,当时在清华里面的学习风气是非常的盛,你们肯定都想不出来。晚自习要抢座位,我们当时在图书馆自习,每个礼拜六天课,基本上都排得满满的,每天晚上,我们早早的就拿着书包到图书馆占座,然后就去吃饭,吃完饭赶紧回去看书,所以说清华的学习风气是非常之浓的,在我们那个年代也可以说是达到了文革以前的一个顶峰了。学校强调教育质量,强调因材施教,强调“又红又专”,强调为社会主义服务,那时候同学学习的热情是非常的高涨,要报效祖国嘛,在清华的这个环境里边我觉得是终生难忘!

4.蒋老师,您能谈谈您所在的专业的一些重大的科技成果和对国家的一些贡献吗?

蒋:我们这个专业是1956年由吴仲华教授设立的,叫燃气轮机专业,你们知道燃气轮机重要,天上的飞机,地面的联合循环电站,都用的是燃气轮机。

我们进来的时候,中国正在研制第一代中国自己的燃气轮机,当时在哈尔滨,南京,上海,青岛,已经试制了从200千瓦到6000千瓦中国自己的燃气轮机,而且全部做出来了,在当时情况下我们中国的燃气轮机跟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不大。当时中国还没改革开放,是一个封闭的国家,没有一个国家把技术卖给我们,全部是我们专业的老师同学自己设计出来的,我们当时信心非常足,要把中国的燃气轮机事业搞上去。但后来经过文化大革命,燃气轮机没搞上去。

5.蒋老师,您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您能谈谈您现在从事的研究工作是哪方面呢?

蒋:我毕业以后一直从事叶轮机械方面的工作,但主要不是燃气轮机。我先在汽轮机厂工作了十年,先参加劳动,后来又去设计汽轮机,经过十年的生产实践,有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也有一定的设计经验。文化大革命后我到了科学院,花了十多年钻研汽轮机的原理,就是流体力学的原理。我在过去的五年里把汽轮机的三维技术方面的科研成果和设计方法同中国的汽轮机行业的国有企业结合起来,搞了一个产学研结合公司,叫北京全三维动力工程有限公司。在这个公司成立之前,中国的汽轮机行业的设计方法,基本上没有用三维技术,用的是二维的,甚至是一维的方法和概念。三维公司成立之后,就率先在国内把三维技术用到了中国的汽轮机行业,我带着一批年轻人,开发了中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轮机通流部分全三维设计体系,用这个体系来设计制造了很多汽轮机,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把20万千瓦老汽轮机重新设计过,汽轮机的效率可以提高5%到7%,就是降低了煤耗5%到7%,这对整个汽轮机行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了一个重要的,应该说是里程碑式的作用。现在我还在做汽轮机的研究、设计、开发。

6.蒋老师,在您看来咱们热能人应该注意哪些东西呢?

蒋: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好,我觉得第一个就是在清华学习的时候,要把基础打好。清华教给我们的基础知识是非常扎实和牢固的,你看我们当时的年代,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干自己的本行,但我们每个人基本上都能很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就因为在学校时基础知识学得非常扎实,现在我还保留着我在清华大学上课时的笔记本,现在看起来都觉得很亲切,觉得当时学得很扎实。在大学里要学会怎样去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是最重要的。

第二个我特别希望我们的同学要重视工程实际。因为我们清华大学搞的是技术科学,与纯理论科学不一样,是离不开实践的,对自然的认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所以要重视实践、热爱实践,要深入到国民经济的我们专业的第一线去增强感性认识,发现总结科学问题,最后你才能作出贡献,所以说你们要重视实践。毕业以后也希望你们也能抽时间到电站去,到工厂去,到工业的第一线去,只有这样你们才能真正了解你们学的是什么专业,这个专业里边还存在哪些问题,在科学上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就去解决。一个脱离实际的知识分子是没法作好工程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发展工作的,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实际都是很重要的。

7.蒋老师,今年是清华90周年校庆,明年是咱们系50周年系庆,在此能否对咱们系提出些希望,或是对咱们新的这一批热能人有什么祝福吗?

蒋:我很愿意谈这个问题。能源动力工业是我们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所以我希望新的热能人热爱我们的专业。中国是人口大国,我们目前发电总量世界第二,但我们的人均发电量还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我们人均的资源比较贫乏,而现在的能源工业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体现为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和能源转化的效率比较低,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时,能源工业和能源科学技术面临着非常光荣和艰巨的历史任务,所以我特别希望我们热能专业的年轻人要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中华民族的振兴,其中必然包括能源动力工业的巨大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你们都是各地的尖子考到清华,可能进来的时候看到人家都是学计算机、学生物、学软件,好象我们学能源就没有出息,水平不高,这完全错了!我们这个行业,祖国、人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们有非常高的需求,能从事能源工作应该感到任重道远,非常光荣。能源是社会文明的基础,能源科学虽然比较老,但是因为它高度的综合性,它又是一个新的综合学科,尽管能源科学和工业为人类进步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整个人类还是面临严峻的挑战:提高效率,减小污染,搞新能源……都是挑战,还有很多的科学问题有待解决。能源基础科学中还有很多前沿的重大的科技问题全人类都没有解决,比如湍流的机理问题。所以大家不要觉得能源老啦,没什么学的啦,这些都要你们去做,你们要感到任务很重。

8.您对咱们学校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需要的要求,学生素质的要求有什么看法吗?

蒋:按照江总书记的要求,清华要在2011年成为世界顶尖的大学,我认为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清华有90年的优良传统和这么好的学生、教师和环境,我觉得清华第一点就是要高水平,要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来做,建立我们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研究队伍。

第二点就是要综合性,多学科。建国以来经历了多年的变化,清华由过去综合性学校变成了单一的工科学校,现在又是工文理法艺术医学都具有了,作为一个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综合性的,使进入清华的学生能够受到全面的培养,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人才,所以我认为综合性建设非常重要。

第三点就是国际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要与世界上最有名的大学来交流,建立稳定国际合作关系,使我们同学在念书期间就能够立足清华园,放眼全世界,不仅在科技能力培养上,还在外语能力和其他方面真正达到国际一流大学学生的水平。

还有一点就是,应该在我们中国现代化建设里做一个科研,教学——就是说产、学、研结合的领头羊。第一个水平是谈的是业务水平;第二个综合性是谈的范围;第三个国际化也是范围吧;第四个强调的是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大学应该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里边起到一个人才培养的基地,科研教学的基地和产、学、研的基地的作用。你们现在的环境比我们当时真是好得不得了了,我回来看了非常高兴,我对清华大学未来的发展和前景充满信心。作为一个老校友,我愿意为母校的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