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背景
1989.9-1994.7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 热力涡轮机专业 工学学士
1991.9-1994.7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 经济学学士
1994.9-1998.7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 工程热物理专业 工学硕士、博士
工作履历
1998.8-2000.8 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原热能工程系) 讲师
2000.8-2003.11 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原热能工程系) 副教授
2003.12-至今 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原热能工程系) 教授
2004.9-至今 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原热能工程系) 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理事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分会 副主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理事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 副理事长
北京热物理与能源工程学会 常务理事
北京热物理与能源工程学会工程热力学分会 主任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热物性专业委员会 委员
全国温度计量技术委员会 委员
《工程热物理学报》 编委
《热科学与技术》 编委会副主任
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 委员
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学委员会 主任
研究领域
热力学、流体的热物理性质、中低温热能利用、湿润动力学、微纳尺度辐射传热
研究概况
工质热物性
工质热物性理论:通用型状态方程;同时描述近临界区奇异性质和远离临界区经典规律的跨接状态方程;多参数状态方程;输运性质方程;混合工质相平衡的关联和预测;纯工质和混合工质界面张力的密度梯度理论及关联模型;纯工质和混合工质维里系数关联式。
工质热物性实验:饱和蒸气压(平衡法);气相pvT(x)性质(Burnett法);液相pvT(x)性质(定容法);混合工质相平衡(循环法);气相声速(圆柱定程干涉法和超声变程干涉法);表面张力(毛细管上升高差法和吊片法);导热系数(瞬态热线法);黏度(毛细管法)。
中低温热能高效利用
中低温热能的高效热功转换理论:中低温热源特性;最佳理想热力循环;冷热源特性、工质物性、循环形式和热力参数间的协同关系及对热力学完善度的影响机制;中低温热能热功转换的全面评价方法。
高效低成本的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ORC的流程结构设计方法;适用工质的筛选标准;多目标并行优化;系统集成设计方法;系统变工况特性及全工况运行策略。
湿润动力学
复杂流体动态湿润特性:包括复杂流变性流体和含添加剂流体等,分析流变性及添加剂微观输运特征对流体动态湿润耗散机制的影响规律,建立描述复杂流体动态湿润过程的通用模型。
复杂结构表面动态湿润过程:流体同时在结构表面和结构间流动,结构表面上动态湿润过程包含了更加丰富的科学规律。宏观实验(液滴铺展法和Wilhelmy吊片法)和微观模拟(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的跨尺度方法,分析体相和前缘液膜的耗散规律,精确控制流体的动态湿润过程。
微纳尺度热辐射
含微纳米结构的辐射传热:研究体系包括锅炉积灰、气凝胶复合材料等复杂结构,通过多球米氏散射和T矩阵等方法,表征跨尺度多颗粒团聚体系的散射、吸收和热发射特性,为锅炉系统测量诊断和隔热材料优化设计等提供重要参考。
近场辐射传热:研究换热路径在微纳米尺度情况下的传热机理,设计发射体、吸收体材料及表面纳米周期结构,选择性操控辐射热流的光谱分布,实现近场辐射热流的大功率、高效率传输,为近场热光伏(TPV)发电系统、微机电系统(MEMS)辐射热管理等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主持科研项目概况
曾先后主持973课题(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多项国际合作和与企业合作项目。
奖励与荣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教育部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学术奖励。
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教学奖励。4次被同学推选为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并荣获2014年首次设立的清华大学“良师益友特别奖”。
学术成果
发表论文情况参见:
清华学者库段远源个人主页
Google学术段远源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