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工业锅炉及煤的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

水圈科学与水利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分室

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分室

冲压发动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分室

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

燃气轮机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

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CO2资源利用与减排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盐碱及荒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与固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外派研究院

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

3个与国内企业合作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基础能源联合研究院

清华大学—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绿色低碳能源技术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大唐绿色与智慧能源技术联合研究院

2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三菱重工业联合研发中心

清华大学—哈利法大学清洁能源与先进制造创新联合研究中心

3个系内跨所研究中心

燃料电池与储能创新研究中心

空天能源动力创新研究中心

AI赋能能源与动力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工业锅炉及民用煤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工业锅炉及民用煤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依托清华大学建立,是清华大学和企业界的交流合作平台。

技术服务和合作方向: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煤气化技术、燃烧源污染物脱除技术、低NOx燃烧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CO2减排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生物质燃烧与转化、太阳能和风能、储能技术、能源催化剂制备等。

岳光溪 | 院士 | 主任

联系方式:liuqing@mail.tsinghua.edu.cn


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本着产学研结合和军民 结合的原则,由清华大学联合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南京汽轮电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电气电站设备集团公司,中船重工集团第703研究所、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等单位组成,并于2008年获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

工程中心的宗旨是:为推动重型燃气轮机和煤气化联合循环行业的发展,共同建设创新能力平台,开展重型燃气轮机和煤气化联合循环共性关键设计技术和共性先导应用技术的工程化研究和实验验证,增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工程中心要创建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成为科研与产业之间的桥梁,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

顾春伟 | 教授 | 主任

联系方式:010-62771209,gcw@tsinghua.edu.cn


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总体定位于热科学与能源动力工程基础研究,将热科学基础的一般规律与能源动力系统的特殊规律相结合,以基础研究为根本,面向热科学学科前沿,丰富和发展热科学基础理论,并带动能源动力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以能源动力为核心,瞄准国家能源动力和高新技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热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

主要研究方向:热流科学与高效节能技术;燃烧科学与低碳能源技术;气动热力学与先进动力技术。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在队伍、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诸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产生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成为热科学与动力工程研究领域世界一流基地,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及国防建 设做出更大贡献。

姜培学 | 院士 | 主任

联系方式:010-62772661,jiangpx@tsinghua.edu.cn


燃气轮机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

“燃气轮机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于2018年12月由教育部批准成立,由清华大学协同中国重燃,以国家“两机”专项中燃气轮机研制需求为导向,开展燃气轮机科技攻关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是教育部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和企业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属于教育部“珠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心将以“两机”产品需求为牵引,聚焦燃气轮机应用技术问题,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以未来技术发展为牵引,聚焦燃机基础科学问题,形成原创性成果;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建成燃气轮机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中心将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和中国重燃的各自优势,协同相关高校和企业,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有效机制和创新成果。

顾春伟 | 教授 | 主任

联系方式:010-62771209,gcw@tsinghua.edu.cn


二氧化碳资源利用与减排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二氧化碳资源利用与减排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是2011年北京市科委正式批准建设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针对国家和北京市能源可持续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重大需求,发展相关技术、开展成果转化,并为基础研究提出科学问题;丰富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培养创新人才,带动和促进应用研究的技术创新;突出“开放、交流、合作、创新”特色,注重能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交叉;成为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与减排技术领域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交叉型研究基地以及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姜培学 | 院士 | 主任

联系方式:010-62772661,jiangpx@tsinghua.edu.cn


北京市盐碱及荒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与固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盐碱及荒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与固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清华大学与华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在2014年6月由北京市科委进行了认定。

中心主要研究任务:开发适应碱化土壤复杂性和区域环境的土壤调理剂,开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开发盐碱和荒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产业化工艺标准,开展生物碳汇研究。在北京形成研发及服务总部,辐射带动全国,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的现代农业服务业态。

倪维斗 | 院士 | 主任

联系方式:010-62795028,wangshuj@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

“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位于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于2015年7月29日成立,是由清华大学独立举办,山西省人民政府支持设立和建设,从事科研活动和成果转化的事业单位。研究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革命、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论述,扩容延伸学科条件,完善补全研发力量,搭建科研成果转化的畅通桥梁,为山西省及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创新支撑。2022年底,山西省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签署了《关于共建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的二期合作协议》,2023年正式开启了研究院的二期建设。二期建设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突破,聚焦技术实用性、可推广性,实现技术与地方需求精准匹配,全力推进清华大学科研成果在山西的落地,为地方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现有科研团队20支,其中清华教师牵头团队13支,其余为企业联合研究中心;职工20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历超70%, 在院工作清华教师超30人,含3位国内院士;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个;2023年收入近亿元。

胥蕊娜 | 教授 | 院长

禚玉群 | 常务副院长

联系方式:0351-5661913,zhuoyq@tsinghua.edu.cn

网址:www.sice-tsinghua.org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正阳街 100 号


清华大学—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基础能源联合研究院

“清华大学—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基础能源联合研究院”由清华大学与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设,2020年1月10日正式成立。联合研究院的定位为聚焦国家需求,加强基础能源领域的基础和战略研究,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努力取得我国能源转型过程中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重大原创性突破。

联合研究院的合作内容是开展新一代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应用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关键技术、重大装备、重大技术,以及能源发展方向和路径、战略规划、能源产业和应对气候变化技术与政策等前瞻性研究。主要研究任务包括:煤清洁燃烧及高效发电技术;燃煤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煤与可再生能源耦合智能发电技术;新型煤气化及转化技术;能源产业政策研究;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及政策。

岳光溪 | 院士 | 主任

联系方式:010-62781743,liuqing@mail.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创新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创新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于2021年12月24日,旨在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强绿色清洁低碳能源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发挥清华大学在能源领域的学科资源和中国华电在电力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实现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联合研究中心以行业重大需求为科研方向,通过联合创新链和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集聚社会创新要素,努力取得能源领域重大原创性突破,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准东煤清洁利用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技术;大规模储能技术;数字电厂及灵活性运行技术;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可再生能源深度利用技术;能源电力行业发展战略研究等。

吕俊复 | 院士 | 主任

联系方式:jflv@mail.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中国大唐绿色与智慧能源技术联合研究院

“清华大学—中国大唐绿色与智慧能源技术联合研究院”依托能动系,主要面向能源领域的“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围绕未来绿色低碳技术、新型能源技术、新型电力系统技术、数字智慧能源技术等重点方向,联合校内相关院系合作开展以需求为牵引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探索符合能源电力领域转 型发展趋势的新领域、新方向、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推进产学研用全链条深度融合,形成企业主导、需求发问、科技引领、产业协同的创新生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卓越工程师培养,加快建设能源领域国家战略人才和创新人才力量等。


清华大学—三菱重工业联合研发中心

“清华大学—三菱重工业联合研发中心”于2003年7月11日成立,2008年7月14日升级为校级中心。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推动清华大学与日本三菱重工的合作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与燃气轮机相关的气体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冷却技术、计算固体力学、激光焊接技术和材料技术开发;开展与能源相关的风能、生物质能、煤层气的应用等领域合作研究。

顾春伟 | 教授 | 主任

联系方式:010-62771209,tsinghua-mhi@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哈利法大学清洁能源与先进制造创新联合研究中心

阿联酋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与我国保持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在清洁能源、能源安全、先进制造和基础建设等领域有稳定的共同利益。清华大学和哈利法大学分别作为两国最出色的大学,是双方在基础研究领域开展科研合作最重要的桥梁。联合实验室主要从事面向碳中和的先进能源和制造技术研究,同时为中阿两国相关领域共同培养国际化的一流科研团队和工程研发人员。联合实验室致力于利用海外智力资源和资金,为解决中国能源的清洁高效生产,以及CO2低能耗捕集与地质封存和转化利用做出积极的贡献。

姜培学 | 院士 | 主任

联系方式:010-62772661,jiangpx@tsinghua.edu.cn


燃料电池与储能创新研究中心

“燃料电池与储能研究中心”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重点开展燃料电池发电、电解储能等领域基础、应用基础和技术科学研究,推动氢能、燃料电池和储能等技术应用专业方向建设,注重燃料电池理论与应用实践结合,培养高素质“新能动人”。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燃料电池/电解关键材料及高温电化学研究、燃料电池/电解系统热平衡机制及热管理技术、燃料电池/电解辅助系统设计、集成与控制技术、燃料电池/电解标准体系研究、储能、储热融合技术、分布式供能示范应用、能源战略前沿技术等。


空天能源动力创新研究中心

以“更高速、长航时、可重复使用”等目标为典型特征的先进空天能源动力技术为核心,重点开展热流科学、新型动力技术等领域基础、应用基础和技术科学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冷却与发电一体化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组合动力技术、低噪声磁悬浮轴承技术、新型含能离子液体化学-电双模式空间推进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电/燃料混合能源管理与组合推进、新型燃烧诊断理论与诊断技术、新型流体机械技术等。


AI赋能能源与动力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在国家能源动力低碳转型和人工智能+战略背景下,本中心立足于联合从事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力量,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共同促进本系数字化科研与教学应用水平,培养高素质“智﹒能动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面向基础热科学问题、能源动力系统优化、智能运维等场景研究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方法,面向碳中和的能源智联与数字孪生技术,面向绿色智能计算的低碳供能技术,以及人工智能赋能热物理教学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