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教授、博士生导师

办公电话:010-62786866

电子邮箱:lz-dte@tsinghua.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舜德楼南407室

邮编:100084


教育背景

1981.9-1986.7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 工学学士

1986.9-1988.12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 工学硕士

1992.2-1994.12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 工学博士

工作履历

1988.12-1992.1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 工程师

1994.12-至今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 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3.7 -1994.1德国济根大学访问学者

2000.1-2000.3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访问学者

2003.7-至今 清华-bp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 主任

2011.1-2017.7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 系主任

2017.7-至今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 主任

2022.2-至今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院长

学术兼职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副理事长,《动力工程学报》 编委会主任

中国能源研究会智能发电专委会副主任 

国际能源转型委员会(ETC)委员

研究领域

能源技术研发与能源系统分析

研究概况

长期从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能源系统优化工程技术研究,针对不同历史阶段我国能源发展面对的新型煤燃烧技术安全经济运行、火电机组智能发电、能源电力转型路径优化等重大需求和技术难题,主持国家科技攻关、 973、重点研发、两机专项等重大科技课题及国家能源战略、中国长期低碳转型路径等重大战略咨询课题,以“机理认识+数学建模+优化控制” 为研究范式,揭示循环流化床残碳动态燃烧机理,在国际上率先突破循环流化床动态仿真技术,持续带动我国循环流化床仿真技术进步;突破精确变工况建模、激光煤质测量等技术瓶颈,研制出融合数字孪生、煤质在线测量和自抗扰控制的智能发电新技术,提升了火电机组安全经济性;攻克多时空差异化表述源网荷储各环节技术特性和能源供需特性难题,创建多时空超结构能源电力转型路径优化技术,首次系统性地提出包含碳中和情景在内的四种我国长期低碳转型路径研究提出的我国长期低碳转型目标和路径。

已完成科研项目

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课题 循环流化床动态仿真技术
国家973课题 动力系统的计算机集成、动态控制与流程全方位评价
国家973课题 多联产过程耦合集成优化理论和模型
国家能源战略研究项目 我国替代能源发展战略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 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仿真平台开发
国家863子课题(参与) IGCC电站静态、动态特性和仿真模型
美国国务院/国家发改委项目 安全、有效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指导方针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示范项目 国家首台600MW循环流化床机组仿真技术研制及应用
科技部国际合作课题 中美先进煤炭技术合作的新一代煤转化与发电技术
山西省煤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在役火电机组节能监测关键技术开发
中国工程院重大专项 中国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战略研究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 新型近零排放的煤炭转化利用系统和关键技术
神华集团 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煤基多联产技术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660MW高效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发电系统仿真机开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燃煤机组水分回收与处理过程热质分布规律与能效评价
国能2019科技创新2030先导项目 基于煤质实时测量与数据协调的二次再热机组自抗扰控制研究与应用
国家"两机"重大专项基础研究 重型燃气轮机及联合循环全工况特性建模与分析基础研究
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专项 同步实现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的深化研究

奖励与荣誉

2005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6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0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5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6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9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9 中电联电力创新奖创新大奖

2020 中国科协2020年度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2024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学术成果

发表论文:ThuRID

李政教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省部级一等奖 6 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WOS收录240余篇、H因子54;出版著作15部,其中,论著《读懂碳中和》产生重要社会影响, 重印9次超4万册,《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综合报告)》获评“高被引图书Top1% (2019-2023)“;授权发明专利29件;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荣获多项省部级和清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多次荣获“良师益友”、“守道寸心”、“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等教书育人荣誉。